铁打的宝庆为何成了流动的邵阳,普通百姓的辛酸往事不堪回首
- 游戏资讯
- 发布时间:2025-01-16 15:43:51
一、前言
过去的十年,铁打的宝庆变成流动的邵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邵阳市人口流失了整整五十万人,位居湖南省地级市之首,在人们纷纷唏嘘感叹的同时,其中背后普通百姓的辛酸有谁知?
二、铁打的宝庆府
湖南人常说: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据说,“铁打的宝庆”这个典故跟翼王石达开有关。1859年,石达开围攻宝庆府,久攻不下,撤围而去。临走时感叹道:真是铁打的宝庆府啊!从此,宝庆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城墙厚实、易守难攻的美名传遍天下。
邵阳是一个好地方,过去曾叫做宝庆府。其得名于宋理宗,他把自己的年号给了这个地方,因为,他在做藩王的时候,他遥领了这个地方的防御使的空衔。做了皇帝以后,觉得这里是自己的龙兴之地,于是,就把它改名为宝庆。
关于“铁打的宝庆”这个说法的来历,又有另外一种说法。一个朋友是邵阳人,他说过去邵阳境内资江流域有很多铁匠铺,打铁的人很多,所以叫做铁打的宝庆。至于传说跟石达开有关,是文人风雅之士,附会而来。
古代的宝庆府,管辖区域不断变化和调整。其基本上管辖较久的几个地方是一州四县。分别是:武冈州、邵阳县、新化县、新宁县、城步县。
三、流失的邵阳
转眼之间就到了2020年,国家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数据一公布,大家都感到惊讶,邵阳市居然以人口流失最多,成了全省第一。
其中,通过观察邵阳市下属的区县,笔者发现,除了邵东市紧邻邵阳市区,经济较发达,人口大幅增加之外,邵阳县流失了16.3万人,新邵县流失了13.1万人,武冈市流失了9.4万人,隆回县流失了8.8万人,绥宁县流失了6.1万人,新宁县流失了4.7万人。
人口流失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要发现其本质,我想先讲一个小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株洲读书,认识了四个邵阳人。当时考上大中专院校,非常不容易,尤其是统招生,因为包分配工作,所以,农村孩子一考上这些学校,就等于跳出了农门,前程似锦。
四年之后,这四个邵阳的学生毕业了。其中有两个出了省,一个去了黑龙江,一个去了江苏,都是去了大型国企工作。多年以后,这两个人一个当了厂长,另一个做了公司的总工程师,可以说,事业有成。
剩下的两个邵阳学生则选择回到了家乡。一个人在家里闲坐了半年,最后安排去了乡村小学做老师。他是学工科的,对当老师毫无兴趣。在学校混了几年就辞职去广东打工去了。虽然现在混得不错,创业成功,有自己的公司,员工上千人,但是,其中的辛酸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得到呢?
还有一个邵阳的学生是一个女孩子,她学的是会计,等了好几年,一直没有安排工作,最后,只好外出务工。当时她的父母气得直摇头,家里好不容易出了个读书人,最后还是一个打工妹。
在三十年前,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回到邵阳老家,家里没有关系的,属于统招统分的学生,尚且难以及时安排工作,更何况其他人呢!
那个年代,只要安排工作,不是进机关事业单位,就是进国企。熬到今天的,我的同学里,科级干部非常普遍,处级干部也不少。在企业工作的,当厂长做车间主任的到处都是。像我这样做一辈子科员的人,非常罕见了。
由此可见,那时候的邵阳下属的区县里,工作岗位非常缺乏,就业机会不多。读书人只能选择留在外地就业,寻找发展机会。至于农村人和没有技能的人,南下务工则成为必然。
过去的邵阳农村,人多地少,收入微薄。现在的邵阳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但是,靠种地务农的收入,依然难以维持生计。开支又多,花钱的地方不少。读书、看病、买房、结婚、生子,处处要花钱。光靠种地是不行的,只能走工农结合,亦工亦农的路子。
由于邵阳下面的区县,就业岗位不多,工资不高,老百姓选择去收入高一点的地方去工作,就成了必然。因此,人口流失在所难免。
老百姓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除了一部分人头脑灵活,或者有一技之长,经商成功的人发了财,有技术的人收入不菲。大部分人,只能进入工厂,早出晚归,工作时间长,天天要加班,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员,青春年华就这样悄悄流逝,一年又一年。
远离了家乡,荒芜了田园,亲情变淡了,故乡变远了。非必要不回家乡,过去的传统习俗在匆匆岁月中淡忘。
唯一留下的,是无数个脚步匆匆的身影和难熬的长夜。也许有一天,熟悉的人都成了陌生人,大家都会把彼此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