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案例汇编
- 游戏资讯
- 发布时间:2025-01-16 14:44:04
前言:
当前朋友们对“电车之狼vrv20整合版”可能比较注意,同学们都需要分析一些“电车之狼vrv20整合版”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对于“电车之狼vrv20整合版””的相关知识,希望我们能喜欢,同学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由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中国绿色制造联盟等参与编写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近日发布。
目录
第一部分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篇...167
河北省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68
黑龙江省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72
上海市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75
江苏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79
浙江省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82
安徽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85
湖南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88
广东省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92
四川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95
陕西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198
青岛市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201
第二部分企业篇...204
山东盛瑞传动攻克8档自动变速器关键技术...205
湖南株洲时代攻克风力发电机组核心技术...207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生产线智能改造...209
安徽海螺建设智能水泥厂...211
安徽华茂建设棉纺智能工厂...213
四川长虹空调生产流程智能改造...215
贵州兴达兴打造智能化混凝土生产运行体系...217
黑龙江建龙公司打造高效清洁的生产线...219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生产装置绿色化升级...221
深圳赢家时尚打造服装个性化定制新型供应链体系...223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典型案例汇编
第一部分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篇河北省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河北省将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视为加快经济增长、提升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质量效益、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8.7%,技改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59.5%,对全省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一、河北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持续完善技改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工业企业技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发布年度技术改造工作要点,明确技术改造重点任务。二是不断健全政策体系。制定印发《河北省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要点》等重要文件,更新发布《河北省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2019-2020年)》,明确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工作重点的方向。三是完善健全部门间工作机制。会同统计局重点围绕改建与技术改造、扩建、迁建、购置设备、恢复等五方面建立了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与发改部门建立项目核准备案机制,按责任分工有序高效推进核准备案工作。
(二)持续实施重点技改项目
一是深化实施“千项技改”工程。围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和重点产业改造提升等重点,引导开展技术改造。截至2018年底,累计实施省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7082项,总投资22268.6亿元。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着力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解决产业突出短板,2016年开展省工业转型升级强基专项以来,共有48个项目入选省级工业强基示范。三是开展“万企转型”行动。按照“一市一策、一园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原则,指导全省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制定转型升级方案,明确技术改造方向、路径、目标,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推进全省1.5万家规上企业全部实施一轮技术改造。
(三)持续优化资金使用形式
一是创新资金支持形式。在借鉴多省市资金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支持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有效避免了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投资造成无法验收的风险。二是规范评审流程。由前几年的项目申报材料集中评审、项目现场部分抽查的形式优化为财务专家集中评审、会计师事务所全覆盖开展现场专项投资审计、项目总数5%比重交叉复核,提高项目评审科学性、真实性。优化资金支持形式和评审流程后,省审计厅开展资金审计过程中,未出现一例资金追回情况。三是拉动社会投资作用不断加强。2018年省级技改专项共支持93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拉动总投资211.6亿元。
(四)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一是实施重点项目领导包联机制。制定重点技改项目分包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总投资10亿元以上、1亿-10亿元、5000万-1亿元项目分别由省、市、县三级领导包联,逐个项目确定省市县领导和项目联络员,实施跟踪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和尽快投产。二是搭建企业对接平台。每年举办政银企技术改造项目对接会,向金融机构发布省千项技改项目,引导创新推广金融产品。2019年6月份举办的对接会上,22家金融机构与省工信厅签订了合作协议承诺支持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三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总结推广在新一轮技术改造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发布《工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汇编》,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创造良好的对标赶超氛围。
二、河北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工业实现稳中有进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为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6.2%)低1个百分点,超过年初预定增长5%左右的目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53家,超预定目标453家。钢铁、装备、石化、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医药七大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8.3%、1.4%、4.4%、-0.5%、3.1%、13.2%。
(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84%,比2016年提高0.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达到4055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27%;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增长近30%,12项工业领域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三)绿色发展加快推进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上年下降3.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65%。超额完成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1230万吨、炼铁产能1087万吨、煤炭1401万吨、水泥313万吨、平板玻璃810万重量箱、焦炭产能517万吨,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钢铁“僵尸企业”产能全部出清。推广新能源汽车37563辆(折合标准车69347辆),超出全年目标任务1.31倍。
(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6%,成为工业增长第一拉动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3.2%,高铁车组制造增长49.5%,集成电路制造增长2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0.1个百分点,其中,高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增长23.1%。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1.8倍,动车组增长34.3%,液晶显示屏增长30.7%。
(五)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11.7亿元,同比增长12%,连续3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排名全国第16位,较2017年前进1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031.1亿元,增长10.3%。
黑龙江省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黑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黑龙江省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把技术改造作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任务,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定工业投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2019年1-5月份,全省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74.6%。
一、黑龙江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实施分类指导,抓住技术改造的本质规律
一是培育工程技术服务力量。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工作,通过现场对接、专家培训、工程咨询等方式,引导工程集成供应商参与企业智能升级改造。二是实施分行业智能化改造。在全省支持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等若干行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目前已有安宇迪等共40余个企业开展了智能化升级,并获得省政府支持,为其他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案例。三是引导智能化改造方向。通过政府牵头,政策引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小企业形成合力,开展“零距离”服务,鼓励支持省内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建设,加速智能制造发展。
(二)突出五个结合,提高技术改造的发展水平
一是坚持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提升发展新动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参与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和重大创新工程,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二是坚持技术改造与两化融合相结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三是坚持技术改造与智能制造相结合,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突出围绕发电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17个重点领域,开展一批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推进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四是坚持技术改造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培育发展绿色制造。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五是坚持技术改造与做好“三篇大文章”相结合,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和推进工作力度。
二、黑龙江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形成
2018年,全省完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4.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7%;医药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6.2%;冶金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93%;建材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1.7%。冶金、食品、医药等行业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分别带动其工业增加值增长38.7%、12.8%和10.4%。
(二)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意识进一步增强
2017年以来,全省共认定数字化示范车间47个,地区遍布全省11个有关市(地),行业涉及装备、食品、医药、冶金、原材料、消费品等多个领域,对每个经认定并符合兑现条件的数字化车间所在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目前,数字化车间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在逐步显现,相当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取经,全省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氛围越来越浓。
(三)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鼓励企业扩大有效投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产品创新、两化融合、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2018年,共兑现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共15条,支持工业企业936户次,支持资金11.3亿元,引导了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投资方向。2018年全省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投产项目同比增长32.3%,比去年同期高13.2个百分点,随着这些大项目的投产达效,必须将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上海市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以来,上海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技术改造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为促进本市工业投资企稳回升、投资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市推进技改项目1700项,完成技改投资777亿元。
一、上海市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完善顶层政策设计
2018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深入推进技术改造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三年内在6大领域打造600个技术改造标杆项目,面上带动规模以上企业实施5000个技改项目的目标,促进上海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方案提出“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精品化、绿色化”为特征的“六化”改造,为今后上海市企业改造提升指明了方向。
(二)持续推动政策创新
引导带动企业由单纯设备更新改造向软硬件全流程改造提升转变,以点带面促进全市企业技术改造升级。2018年开始,将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软件、专利等软性投入纳入支持范围,引导企业由单纯设备更新改造向软硬件全流程改造提升转变。2018年,全市共推进各领域示范项目264项;2019年1-5月共推进示范项目107项,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创下近年来新高。其中,包含软性投入的技术项目占比由2018年的30%提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60%。市级推进的重点项目占全部项目数量的40%,专项政策的聚焦及示范效应不断显现。
(三)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按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要求,结合上海产业发展实际,编制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支持目录。一方面引导钢铁、化工、制药等传统行业加快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的升级改造,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加快向现代制造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民用航空纳入重点支持领域,加大支持力度。2018年,全市共推进技术改造示范项目264项。
(四)全面做好项目服务
一是提升技改项目审批效率。推动出台《上海市进一步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技改项目取得规划设计条件到获取施工许可证,审批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二是建立市区两级技术改造服务体系。在政策咨询、行政审批、投融资管理等多角度提供保障;对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同等支持和服务,近年来,民营、外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占全市技改专项项目数量超过80%。三是加强投融资服务。设立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在人工智能、新材料、传感器等领域支持一批技改项目;设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28个重大集成电路技改项目;以市场化的形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国家先进制造业基金、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投资基金等与技术改造项目对接。
二、上海市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有效拉动工业投资
十三五以来,技改投资占上海市工业投资比重已超过60%,在市场投资信心回升、技改投资增长等因素带动下,2016年10月份,上海市工业投资结束了连续28个月的负增长、首次转正。2017年上海市共完成工业投资1031.7亿元,同比增长5.3%;2018年,上海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7%,创10年新高,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4%;2019年一季度,上海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8%,技改投资增速达到18%,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改造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二)推动产业全方位升级
以智能化改造为核心的六化改造,推动产业各领域全方位改造升级。智能化改造使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最高提高3.8倍以上;高端化改造加快产品与技术向价值链高端迈进。高世代AMOLED线性蒸发源、首台一体化PET/MR等部分领域问题得到解决;集群化改造加速本市汽车、电子信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升级;服务化改造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2019年1-3月,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精品化改造推进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战略,化妆品、高端家纺等领域供需两旺;绿色化改造推动制造绿色化及产品绿色化。2017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用能延续了下降趋势,产业绿色制造体系正加快构建。化工、钢铁等高能耗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2%。
(三)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内涵
从全市重点监测的100项已完工技术改造项目来看,改造后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较改造前增长1.7倍,利润增长2.4倍,税收增长2.8倍。改造完工后的三年内,企业销售年均增长12%,利润年均增长率达12%,税收平均增长率达11%。在技术改造推动下,全市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2019年1-4月,上海市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7%,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列东部地区第一。
(四)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通过“先进制造+传统产业改造”双轮驱动,赋予上海市产业发展的新动力。瞄准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以先进技术、产品和工艺提升为主的改造不断加快,ABB机器人超级工厂、发那科三期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启动建设。2017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约占全国一半。纵深推进食品、纺织、化妆品等量大面广的传统行业改造提升,提升质量品质,打响产品品牌,加快形成新形势下新型供给能力。2017年,上海市13个主要行业中10个实现增长。2018年,工程机械、日化产品等部分传统产品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工程机械领域同比实现28%增长。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规模再创新高,在国民经济七个主要行业中规模第一。
江苏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技术改造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和支持企业大规模高起点开展技术改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一、江苏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聚焦智能制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细化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组织编制《江苏省“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评选标准。二是推进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应用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建设覆盖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首批遴选14家智能工厂试点,全省累计建成728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三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和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工厂等建设标准,建成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2个。
(二)聚焦固本强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以发明专利、引进先进高端技术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成果等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省级试点建设了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等8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省已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2300家。二是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制订发布《江苏省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推进计划》,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围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梳理产行业关键环节技术(产品)短板,建立近500项的短板技术库。三是推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制定出台工业强基工程三年实施方案,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指南,引导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产业化,组织实施重点强基项目建设,促进强基成果推广应用。全省共有59个项目列入国家强基工程。
(三)聚焦产业集群,提高集群化发展水平
注重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鼓励引导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一方面,统筹推进集群培育工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确定13个基础较好的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分别制订培育方案,在集群发展目标、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改造提升、培育骨干企业、推动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细化工作任务和措施。另一方面,扎实推进集群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强链补链目标要求,突出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缺失环节,摸排建立集群重点技改项目库,省、市协同合力推进800项以上重点项目建设。
(四)聚焦绿色安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适当提高淘汰标准门槛,辅以实施奖励政策,支持企业主动淘汰一批技术、经济和环保、安全指标相对落后的低端低效产能。2018年,全省压减水泥产能2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60万重量箱。二是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每年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截止2018年底,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7家、绿色园区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三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综合运用政策激励、节能执法和差别化电价等措施,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电机、变压器等用能产品。制定实施《江苏省项目节能量交易管理办法》,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试点,对苏南地区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项目建设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
(五)聚焦环境营造,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江苏已实现技改项目省级零审批,并对技改项目免税确认实行“不见面审批”。二是加强项目要素协调。建立省级银企融资洽谈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银企融资洽谈对接活动,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18年共向金融机构推荐四批289项导向性计划项目,总投资近1000亿元,涉及贷款需求约480亿元。三是实施技改综合奖补政策。研究制定《江苏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资金实施细则》,以企业上年度主要税种入库税收额与新增税收额、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奖补资金安排依据,充分体现公平普惠原则。四是加强项目跟踪督查。建立项目专员制度,加强项目分类跟踪管理,对列入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的项目,按月度进行跟踪。建立重大项目在线跟踪机制,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月度在线跟踪,及时掌握了解、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问题。
二、江苏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技改投资较快增长
2017年,全省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6.7%、11.5%,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快于工业投资5.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7.9%。2018年,全省工业和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0%、10.7%,工业技改投资分别高于工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2.7、5.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至60.6%。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7、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1%、15.2%,分别高于工业投资1.4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较低,2017、2018年,全省高耗能行业投资分别下降1.4%、0.2%。
(三)民间投资主体作用显著
从经济类型看,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的民间投资主体作用显著,增幅持续高于工业投资。2017年全省工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9%,高于工业投资2.2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工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5%,增速快于全部工业投资2.5个百分点。
浙江省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紧紧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
一、浙江省促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实施分类指导,抓住了技术改造的本质规律
一是培育工程技术服务力量。认定省级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公司110家,认定一批市级县级的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公司,采用市场化的办法,引导工程服务公司为企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服务。二是实施分行业智能化改造。在全省支持10个县市聚焦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取得成功后,在行业内推广。目前已在汽摩配、轴承等块状行业组织实施了54个“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分行业试点示范,形成了一批块状行业整体改造提升的成功案例。三是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咨询服务。在试点基础上启动实施万企智能化改造诊断计划,目前已落实23个工业大县率先开展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的诊断咨询和方案设计,帮助企业找准智能化改造的实施重点。
(二)狠抓典型示范,激发技术改造的内在动力
一是组织实施百项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每年在全省遴选确定100个左右的项目确定为省级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2018年实施124项,2019年实施137项,对列入示范的项目,地方在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并落实各市、县同步实施一批当地的示范项目,以示范项目带动其他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二是组织现场会进行推广。每年组织召开10场左右的智能化改造专题现场会,落实省、市、县三级每年举办百场行业或区域现场会。通过让同行业企业实地参观示范项目的生产线、现场听取工程服务公司、示范项目实施企业的经验介绍、先进适用装备展示等方式,打消企业的顾虑,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各行业整体改造升级。
(三)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对技术改造的激励引导
近年来,浙江省重点推进包括智能化改造在内的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工作,推动地方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每年落实3000亩土地指标,用于奖励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工作做得好的地区。全省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形成了省与地方联动支持技术改造的良好政策环境。
(四)优化机制保障,形成推进技术改造的合力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浙江省政府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化技术改造、机器人+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二是深化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建设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有效激发了企业投资活力。三是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相应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排污费等措施,倒逼企业技术改造升级。2018年全省完成34827家规上和46166家用地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综合评价,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8%和7.3%。四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全国率先打造“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组建国家级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7家,新增上云企业超12万家,打造行业云应用平台10个。
二、浙江省促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形成
2018年,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年度目标高0.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1.7个百分点,呈现出“好于预期、高于全国、领先东部”的态势。2019年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利润同比增长5.3%,比全国高7.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9%。
(二)工业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企业更加重视通过内涵式的改造实现提质增效,技术改造投资成为工业投资的主导力量。2019年1-5月份全省工业投资增长7.2%,增速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3.7%,成为拉动全省投资的重要因素。企业更加注重通过软投资提高效率、提升产品品质,技术改造在工业投资中的占比达到53.8%。
(三)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2013-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累计提高63.7%,2018年达到22.5万元/人,主要得益于“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
(四)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2013-2018年,浙江省规上工业利润年均增长10.4%,增速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通过推进智能化改造,企业在减少劳动用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优化库存管理的同时,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不断提高,降成本优品质效果十分明显。
(五)就业结构矛盾得到缓解
浙江制造业长期面临普通劳动用工供给不足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结构矛盾,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2013-2018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人数分别下降9%、8.6%、7.5%、7.4%、7.2%、7.6%,相当于累计弥补普通劳动用工需求缺口350万人。同时随着高端智能装备的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工程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大量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六)智能制造基础更加坚实
智能化改造促进了浙江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夯实了浙江迈向智能制造的基础。2013-2018年,浙江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由不足5000台,快速增长到7.1万台,应用总量全国领先。2018年,主要制造行业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机联网率分别达到57.9%、38.4%,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安徽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安徽省一直将技术改造作为抓经济、抓工业的重要“法宝”,不断优化推进路径、强化投资引导、突出项目支撑,制造强省、民营经济等政策措施综合发力,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2018年,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4.6%,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6%。
一、安徽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明确推进路径
安徽省连续出台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指导技术改造工作。省经信厅出台了《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方案》,聚焦“7+5”(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七个高端制造业,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产业体系,实施“1+5”(工业强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工程,科学规划每个产业在每个领域的重点路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并绘制多方位的推进路径关联度图谱。近年又印发《关于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文件,不断优化技术改造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
2017年,安徽省召开大规模、高规格的制造强省万人大会,出台了《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重点支持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五大制造。之后又连续出台《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包含大量直接或间接支持技术改造的条款。
(三)实施新型制造
实施工业强基,开展安徽省工业强基路径研究,对“7+5”产业的“四基”进行全景分析,并在全省技术改造现场会上进行宣贯。布局高端制造,每年培育认定1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弥补创新短板。发力智能制造,从“点”上每年300家以上重点制造企业推广应用3000台以上工业机器人;在“线”上每年建设数字化车间100个;在“面”上每年建设智能工厂20家。加快绿色制造,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精品制造,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推进服务型制造,印发了《安徽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推进方案(2017-2020年)》,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
(四)推进项目建设
每年更新印发安徽省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引导支持各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安徽省2019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共收录项目8023项,其中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3094项,技改投资额占导向计划总投资的68.7%。不断完善项目调度机制,对亿元以上导向计划项目按月进行调度,开展跟踪服务,分析存在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建立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台帐,省、市、县、企业指定专人负责,保持经常性对接,综合运用日常调度、专项调度、通报督查等手段,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向各金融机构集中推荐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并在互通信息、精准合作、多层对接、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多层次达成共识。
(五)创优投资环境
省政府印发《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意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坚持非禁即准,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坚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最小化和最大限度下放核准权限。除纳入《安徽省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项目和国家、省有关产业政策规定需省级备案的项目外,技术改造领域项目原则上按照属地原则实行备案管理。按照“能快则快、能简则简”原则,努力做到时间上“缩短”、程序上“简化”、操作上“并联”,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目前,省级核准备案项目全部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办理,实现“网上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全程监管”。开展“四送一服”(送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推进系列惠企利企政策落地见效。
二、安徽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长显著
2017年,安徽省完成工业投资12943.5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完成技改投资7352.9亿元,同比增长18%,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56.8%。2018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8%,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4.6%,分别高于上年同期12.1和16.6个百分点,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其中,制造业工业和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3.3%和36%。
(二)工业经济实现突破性增长
全省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162项,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8项。在技术改造的助推和引领下,安徽省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创近四年同期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448.2亿元,同比增长27.8%,增速创近七年同期新高。
湖南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湖南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总体要求,将技术改造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省建设的主要手段,持续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技术改造投资的持续增长。2018年,湖南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8.1%,增速比当年工业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高出5.7个百分点与28.1个百分点。
一、湖南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持续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打造技改增长新引擎
一是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努力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将电子信息、新材料打造成为国家级产业集群。引导各市州、重点园区根据产业定位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重点企业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二是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再认定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再培育1-2家有实力竞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实体。提出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和核心技术等目录清单,组织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制订一批新标准。三是进一步拓展产业范围。抢抓国家大力发展5G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安全可靠计算机等产业难得机遇,引进全球行业巨头、央企集团、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来湘发展下一代信息技术,跟上全球信息化发展步伐。
(二)持续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汇聚技改增长新动能
一是抓项目落地和达产达效。重点抓长三角经贸合作洽谈周等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抓前四批制造强省重点项目和11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情况跟踪调度和服务协调,推动伟创力二期等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二是抓项目开发和项目引进。再发布一批制造强省建设和百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对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龙头企业名录和强链、延链、补链目录清单,聚焦500强企业,再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三是抓园区产业特色。努力把长株潭衡建设打造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发展主责,引导园区形成优势和品牌。充分发挥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作用,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业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平台。
(三)持续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技改增长新主体
一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力争每年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迈向100亿元、500亿元、800亿元乃至1000亿元台阶。积极对接500强企业,着力引进国际巨头和央企集团在湘建设重大产业项目。二是大力培育规模工业企业。充分发挥“工信云”作用,摸清现有1.5万家规模工业企业家底。对1000-2000万元规模工业企业培育对象进行入库管理,力争全年新培育1000家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三是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再培育3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专项行动,丰富云平台和云服务机构云上应用产品。四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湖南省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功能。对“白名单”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新增合规企业、坚决清理违规企业。
(四)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赋予技术改造新内涵
一是抓数字经济发展。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业推广应用。2019年计划培育和推广2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大企业“双创”,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模式。二是突出智能制造主题。深入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大力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在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大力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三是大力实施“三品”工程。继续加大对湘酒、湘瓷、湘药、湘纺等产业支持力度,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形成优势。鼓励支持冶金、有色、化工等原材料产业研发新品、打造精品。四是狠抓绿色制造。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坚决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
(五)持续推进基地(园区)建设,夯实技改重大支撑平台
一是开展进一步支持基地(园区)建设政策研究。对创建工作优异的基地(园区)进行奖补,引导基地(园区)大力发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二是对基地创建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湖南省国家级与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三是积极支持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湖南湘江新区未来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等20个检验检测、技术攻关、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相关园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二、湖南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
湖南共认定4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4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共有16家企业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和新模式项目27个,3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居中西部第一。其中,树根互联跻身国家三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聚集和服务企业100多家,涉及61个细分行业,连接资产超4300亿。截至目前,累计有近14万户中小企业完成“上云上平台”,其中2019年一季度,有2.7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二)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2018年共遴选实施11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已有26个项目竣工投产,投产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4.97亿元,突破关键技术163项,申请专利759件,获授权专利372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瓶颈有效破解,先后研发出世界最高时速的米轨动车组、世界首辆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等高端产品,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超过20%),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三)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
2018年,全省共16家单位获批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其中,华菱湘钢等14家企业获批国家绿色工厂,46家企业评估认定为省级绿色工厂。中联重科等6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支持,项目数和资金额度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已有98家企业、10家工业园区纳入2019年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创建计划。2019年1-5月,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增长3.9%,占比为29.5%,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
广东省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紧紧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2018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748.59亿元,同比增长0.8%,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比重为40.68%。
一、广东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以新旧动能转换激发智能化改造活力。启动新一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引导8816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改,推动3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改造。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全年工业机器人产量3.2万台(套),增长28.3%,占全国产量约22%;新增机器人应用2.2万台(套),累计应用10.2万台(套)。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倍。
(二)持续优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发展环境。出台《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工业投资行动计划”等,在税收、用地、用电、融资等方面为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力支持,增强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信心。“实体经济十条”出台以来,已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
(三)强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内生动力。举办了中国制造业创新大会。建设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成为全国10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筹建1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认定2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36个省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培育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共258个。
(四)狠抓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对湛江中科炼化、揭阳中委广东石化等重大工业项目实施省市县三级跟踪服务,收集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事项97项。实施珠西产业带聚焦攻坚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先进装备项目招商引资、落地建设和创新发展,全年新引进、新开工、新投产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322个、231个、158个。珠海欧比特卫星科技、肇庆小鹏新能源乘用车等项目新开工;梅州智能家电产业园、韶关“华南数谷”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汕尾信利半导体、清远欧派家居等项目建成投产。
(五)推动技术改造企业载体高质量发展。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省产业园提质增效发展,74个园区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鼓励企业在产业转移同时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升级,2018年共有26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落户共建产业园。2018年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全口径税收增长13.3%。
(六)持续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发展。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认真落实蓝天保卫战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以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96家绿色工厂、225种绿色设计产品、2个绿色园区、9个绿色供应链。新增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22家,省级以上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的比例达73.5%。
二、广东省促进企业技术技术改造的成效
技术改造升级为广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坚实的基础。2018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12.2%,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7.3%。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集成电路产量,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数、大数据发展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数等均居全国第一。创新引领工业发展动力提升。全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56.4%、31.5%,比上年分别提高1.4个、1.2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协调性增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273家、新增13家。产业园区成为粤东西北工业增长主引擎,园区工业占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比重总体超过30%。绿色发展形态扩大。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数量居全国前列。工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巴斯夫新型一体化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综合体项目等一批投资百亿美元的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落户广东,尤其是巴斯夫项目成为我国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
四川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川省聚焦“5+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坚持把技术改造工作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优服务。2018年,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2%,占工业投资比重达70.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全省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提供有力支撑。
一、四川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抓好技术改造投资促进
一是强化投资引导。编制《四川省“十三五”技术改造指导意见》,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产品换代、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十大工程,强化企业投资导向,推动产业增长方式转变。二是(保持格式一致)强化目标导向。将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速纳入对市州政府的考核目标,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确保目标细化到岗位、分解到项目,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强化机制推进。建立完善省领导联系指导重点产业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省领导挂帅的16个重点领域产业培育工作专班,充分发挥产业推进机制对创新生成项目、协调推进项目、保障投产项目的突出作用。强化督查督导。加强投资运行监测分析预判、项目推进协调服务和投资进度督查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工作指导和督促落实整改。
(二)坚持以重大项目支撑,着力增强投资动能
深入实施“项目年”活动。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实施“项目年”活动,每年组织500个重点工业及技改项目予以重点推进。连续三年组织四川省重大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集中开工,累计举办集中开工超过200场,开工项目超过4000个。推动“四个一批”项目实施。结合项目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通过建立项目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专项协调等多种形式,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构建重点项目省领导联系、市州主体推进、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每年遴选56个省领导联系的重大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的省政府重点产业项目,纳入全省重点推进范围,有力加快重点项目实施进度。
(三)坚持落实地方主体责任,不断创新投资促进方式
组织多次项目现场会,强化基层业务培训,开展市(州)互动交流学习,创新工业发展资金安排方式,实行资金安排与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重点项目推动、项目投资规模“双挂钩”模式;每年安排技术改造前期工作经费,激发地方创新生成项目、着力推动项目、协调加快项目的积极性。成都、德阳、绵阳、泸州、南充、遂宁等重点工业市(州)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推进机制,开展投资和项目竞进拉练,组织对项目建设“每月一通报、双月一拉练、半年一测评、年底晒成效”,探索组建新经济局、“零地”技改项目承诺备案等新做法、新举措,形成投资促进和项目推进“赶超比拼”的工作氛围。
(四)坚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激发投资活力
推动制定出台《四川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加强技术改造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大力推进“备案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举措,全面加强技术改造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放管服”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投资促进和重点项目实施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四川省成功列入工信部“投贷补”试点省(市),推荐56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工信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充分发挥省重大产业项目协调推进办公室作用,创新优化重点项目“服务绿卡”“项目秘书”等服务机制,“绿色通道”“直通车服务”高效运转,“直购电”“留存电”等保障措施持续完善,影响重点项目竣工达产“最后一公里”问题加速破解。
二、四川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投资增幅创新高,投资规模不断提升
2017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6.2%,占工业投资比重达76.1%,增幅创5年来新高;2018年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2%,占工业投资比重达70.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均顺利完成省委省政府工作目标,投资规模位居全国第六、稳居西部第一。
(二)投资向制造业集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先进制造业领域技改投资增长迅速。2018年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6.7%,占技改投资比重达69.8%,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技改投资保持正增长。其中铁路传播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6.6%、52.3%和37.4%。2018年技改投资负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产业,过剩和高耗能产业得到抑制。
(三)“项目年”成效显著,大项目好项目增多
全省工业领域一大批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标志性”、“一条龙”和“示范性”技术改造项目签约落地和加快实施,项目质量更高、平均投资规模更大。两年来,全省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8975个,计划总投资2.3万亿元;其中新开工技术改造项目11051个,计划总投资1.03万亿元。
陕西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陕西省将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将其作为工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2018年,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3%。
一、陕西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
印发实施了《关于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以扩大先进产能、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智能制造、加快设备更新等为主要任务,在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方向,推动企业装备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实施技术改造考核激励措施,印发了《陕西省企业技术改造奖励实施办法》,对技改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政府实施奖励,并将奖励资金全部用于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制定印发了《工业产业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办法》和《工业产业资金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对年度财政资金支持项目进行现场检查和绩效评价,形成年度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二)抓好项目建设
积极开展项目跟踪服务,每年确定200个以上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按行业、区域开展项目跟踪服务,逐级分解落实责任,省市县合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年度投资计划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017年以来累计跟踪服务省级重点技改项目736个,总投资9619亿元。加大财政资金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省级支持525个技改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达到1563亿元。
(三)做好示范引领
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开展两化融合贯标,目前已有59户企业通过国家认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陕鼓等14家企业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认定宝鸡机床、建工金牛等40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法士特等15个项目获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支持,13户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陕西航天经开区和榆林经开区跻身国家级绿色园区。支持省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27个。
(四)建立工业产业基金支持产业发展
为促进工业发展,设立了技术改造、军民融合、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材料、大数据、医药等7支工业产业投资基金,已全部正式运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扶持产业、滚动使用”的原则,引导支持食品、轻纺、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运营管理,已全面开展项目投资。目前7支产业基金投资项目总数160多个,基金投入有效促进了工业产业发展。
二、陕西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效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7年以来,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陕西省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工艺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786.7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71%,较201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装备、电子等新的支柱产业占比超过20%。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6年的4.7%提升至2018年增长9%以上,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9.2%,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效益进一步增强,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60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2436亿元,增长17.1%,总量和增速均创近年最好水平。
(二)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围绕打造现代化工、汽车、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六大新支柱产业,鼓励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形成了一批在行业有影响的企业和产品。如陕汽集团通过实施千亿陕汽整体提升项目,装备和工艺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国重卡行业的引领者;西北有色研究院贵金属催化剂、西安宏星浆料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电子浆料等技改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行业进步,研制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等。
(三)企业节能环保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企业通过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以来,累计淘汰落后产能808万吨、98万重量箱、12.35万立方米,涉及企业65户,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2.26%。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有2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325家,开发的新产品中有一百余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青岛市促进技术改造工作情况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青岛市聚焦存量工业改造升级,制定实施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行动指南,引导企业不断扩大技术改造投入,带动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2.6%,高于同期全市工业投资增速15.2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
一、青岛市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做法
(一)抓实抓细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着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突出智能、优质、精品、绿色、安全、服务型制造升级导向,每年滚动推进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重点抓好100个左右投资额过5000万元的技术水平高、预期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立完善技术改造“双百”(百户重点企业、百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跟踪服务体系,务实开展“技术改造企业走访服务年”等活动,深入技术改造项目现场,加强政策对接、融资服务、土地供给及其他资源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及早投产达效。海尔“无人工厂”、青特“国内最大砂箱尺寸静压自动造型线、闭环技术螺旋锥齿轮生产线及智能驱动桥生产线”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引领全市企业技术改造走向深入。
(二)用足用好财政政策,着力发挥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
针对融资环境趋紧导致原有贴息政策门槛提高、覆盖面变窄的问题,及时推出覆盖面更广、普惠性更强、指向更明确、操作更便捷的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综合奖补政策与企业设备投资额和新增财政贡献挂钩,不限定行业,对内外资一视同仁,突出设备、强调贡献、侧重事后、简单易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2018年,首次实施综合奖补政策,对海尔、海信、双星、青特等69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进行奖补,并有效促进了企业“小升规”,激励了企业加快设备升级改造。2019年,设备奖补比例从8%提高到16%,标准从最高300万元提高至600万元,技术改造综合奖补力度“倍增”。
(三)创新拓展政策、融资和技术服务,着力弥补企业短板
常态化开展“技术改造政策进基层”活动,深入区市精准面向1000余户企业提供实战化、针对性指导服务,提高政策可及性及知晓面。本着“促成一笔贷款就是稳定一家企业”的理念,创新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服务,促成100余个技术改造项目获得“技改贷”45亿元,协调青岛农商银行专门发布“设备升级专享贷”新产品,组织百余家企业与银行进行点对点对接,精准服务企业设备融资,促进财政、金融政策同向协同发力。突出“让工厂智能引领改造升级”主题,强化专家诊断咨询服务、规划设计系统集成等专业机构智力支持,举办智能化改造服务对接会,精准对接企业120余家,引导企业借力外脑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水平。
(四)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着力激发企业投资活力
取消技术改造项目备案前置条件,实现项目备案在线平台全程网络快速办理,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在线提报申请材料、查询办理状态并获取办理结果,2018年,全市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数量和计划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7.8%、13.7%。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陆续向平度市、西海岸新区下放了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权限,并启动向其余区市下放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备案权限的工作。统筹推进“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简化完善承诺事项及环评手续,提供一站式办理指南,在全省办理首个“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承诺书,切实为企业投资减负松绑。
二、青岛市促进企业术改造的成效
(一)工业经济发展效益得到提高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9.9%,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8.0%,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年生产工业机器人2288套、增长59.4%,城市轨道车辆1538辆,增长20.5%,新能源汽车9.2万辆、增长14.4%。
(二)数字技术和制造业加速融合
连续举办5届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逐步形成领军企业输出、示范梯队跟进、业态创新突出的有青岛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已有森麒麟等12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德盛机械等13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海尔、海信、中车四方股份等企业的15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支持,累计认定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9个智能(互联)工厂、65个数字车间和166个自动化生产线,覆盖全市优势产业链。
(三)质量品牌优势持续扩大
通过装备的高端化、生产智能化,不断增加智能化、个性化产品供给,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名片更加闪亮,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为代表的一批品牌,引领全市产业层次快速提级、升值,青岛制造业品牌正成为中国品牌矩阵的重要力量。联手阿里巴巴打造的“青岛品牌电商日”成功举办,“五朵金花”领衔,青食、沃隆、崂矿等众多新兴品牌集体亮相,大规模地在电商平台集推介本地优质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肯定,共实现销售额3.1亿元。
第二部分企业篇山东盛瑞传动攻克8档自动变速器关键技术
山东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拥有员工2200余人。公司总部位于潍坊(国家)高新区,主要从事汽车自动变速器、重型柴油机零部件的研发制造,是国内汽车AT自动变速器科研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时是国内知名的重型柴油机零部件骨干造商。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行业唯一的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汽车AT自动变速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盛瑞承担的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年产30万台8档自动变速器项目”建成了年产30万台8档自动变速器装配生产线、测试生产线、通讯与数据管理系统等内容。重点攻关基于8AT关键特性的零部件检测技术、满足8AT清洁度标准的清洗技术、变速器分总成及总成的在线装配技术(主要包括自动装配技术、柔性装配技术、智能装配技术)以及变速器性能测试技术(主要包括变速器总成下线性能测试技术、NVH测试技术、多品种柔性化测试技术)。
三、取得的成效
盛瑞传动依托“年产30万台8档自动变速器项目”,取得了众多科技成果。
智能柔性装配技术应用填补国内P2混动变速器柔性制造关键技术空白。通过混动变速器装备柔性制造短板装备及相关智能柔性技术的应用,解决强磁环境下电机装配、多机型混线生产等关键技术问题。
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涂胶线智能检测和机器人模糊抓取。将3D照相技术,联动协作技术,力监测技术等先进技术集成使用,让其完成复杂装配工艺,保证装配质量,提高设备稳定性,降低人力消耗。可实现技术指标为可兼容工件定位误差范围正负3mm,可实现最大偏移角度10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通过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NVH合格性智能判定。利用机器自学习功能进行异响判定。合理优化同步分离信号分布,提升系统计算效率。针对不同的档位以及实际的噪音表现,对不同的档位进行定转速工况或升降速工况的合理分配,以针对不同的故障形式。
项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汽车自动变速器行业领先水平,极大的提升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的国际地位,在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湖南株洲时代攻克风力发电机组核心技术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司”)是中国中车旗下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控股的A股上市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中车的新材料产业平台,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公司已成为全国第一、全球前15强的非轮胎橡胶制品生产商。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110亿元。
公司以高分子材料技术为基础,主要从事减振降噪、轻量化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工程化应用。公司从2007年开始进军风电产业,建设了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大型风电叶片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风电叶片技术研发体系,成为国内少数几家形成独立研发体系的风电叶片企业。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公司根据在风电叶片领域的成功开发经验和深厚技术积累,对3.0MW以上系列叶片进行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预计总投资12180万元,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以3MW级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主流机型为研究对象,攻克设计、工艺生产和产业化核心技术。新增主要工艺设备297台/套,建设10条3.0MW及以上规格叶片生产线,形成550套/年的叶片产能,并在栗雨工业园58区新建了一套5MW级、75m及以下的叶片试验平台。
三、取得的成效
成功研发S72海上叶片。72米海陆两用风力发电叶片是基于陆上3.0平台和海上4.0平台开发的一款海陆通用新型叶片,可同时匹配和兼容陆地3.0MW、3.45MW与海上4.0MW平台机组。年发电量相较于传统的风电叶片可提升1%。
成功研发TMT71.5叶片。该叶片采用低尖速比技术,留有充足的结构安全余量,可同时兼顾3.0兆瓦到4.0兆瓦不同额定功率风机需求。可以适应高负剪切的山地风场,即使在极其恶劣的风场,也能保证充足的净空余量。
成功研发TMT64.5叶片。该叶片经过国际权威机构DNV-GL全方位的严格测试、审查和评估后,首次获得该机构颁发的型式认证证书。该系列叶片已经在国内风场挂机运行,运行情况良好,该证书的获得,为出口项目奠定基础。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生产线智能改造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由全球领先的动力设备制造商康明斯公司与中国商用车制造商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50:50的比例合资组建,公司厂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49亿元人民币,设计产能52万台,员工总人数逾1600人。主营业务生产和销售柴油发动机及其零配件。公司的ISF轻型工厂和X重型工厂拥有按照世界领先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设计的发动机制造系统。
截至2018年12月,公司累计产销柴油发动机127万台,累计产值逾430亿元,累计上缴税收达26亿元。其中,2018年产销柴油发动机近24万台,实现产值84亿元,上缴税收4.7亿元,利润总额11亿元。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数据统计,公司F系列产品近年销量位居全国前三,据企业内部核算细分市场占有率,F系列产品在2.5T、3T&4T占有率稳稳占据行业第一位置。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智能化改造项目投资1.3亿元,是对现有发动机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构建智能加工中心和生产线,建立质量失效全过程探测体系,建立智能化物流运输仓储系统。同时,通过升级MES系统,重构ERP,并将MES、ERP、PLM紧密结合,使智能操作系统集成一体,加强信息管理服务,从而对生产执行过程智能化控制。实现应用智能制造、生产先进产品、打造绿色制造的总体目标。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集成国内外最新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包括装配线及其相关设备等控制对象的高度集成,在关键工位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对发动机装配总成进行100%的测量判定,有力地保证了发动机产品的总成质量水平。同时,该系统配置了零部件追溯系统,能够满足发动机产品部件可追溯性,实现了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从供应商到工厂再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追溯。
公司关键绩效指标得到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提升25%;营业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约6%;平台级产品研发周期从行业平均30个月缩短至24个月,降低25%;产品不良率降低至450/百万台;单台发动机能耗降低20%;实现了“两提升三降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安徽海螺建设智能水泥厂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建材企业集团之一,组建于1996年。集团控股经营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已连续14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荣列2018中国企业500强第127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46位。水泥制造是集团的主导产业,下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水泥行业首家A+H股上市公司,目前已拥有熟料产能2.52亿吨、水泥产能3.53亿吨、骨料产能4070万吨,产业规模、销量和盈利能力均已进入世界前列,在业内享有“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美誉。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安徽海螺集团投入资金在全椒县海螺建设智能水泥厂,工厂全部采用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装备先进,从矿石开采、水泥生产、包装到物流实现全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产量高,能耗低,代表着当今世界水泥行业最先进的水平。全椒海螺水泥一体化智能工厂建设分为智能设备、智能生产及智慧管理三个层面,具体涵盖六大模块(矿山数字化开采、专家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检测控制、能源管理、智能物流)和两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商业智能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全流程智能管控。工厂开发使用破碎机、生料窑、回转窑、自动包装机等智能生产装备,应用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及智能仪表,搭建水泥生产全流程智能感知网络,实现设备和产品的数据监控和采集,同时,建立矿山数字化管理系统、专家优化控制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各模块,从矿石的开采、设备监控、水泥生产、能源使用、质量检测、存储运输等方面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管控。
二是全设备远程运维。工厂建设了关键设备的预测性维修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在生产现场部署的156个有线测点和68个无线测点,对各个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对采集站采集的振动、温度等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实现对熟料线和水泥线的19台生产设备的远程预测性维护和智能管理,提高设备运行安全性和设备的运营效率。
三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厂通过设计仿真软件的使用、智能装备的应用、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产品电子标签的植入等,可以监视产品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状态,管控产品从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与过程,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四是全系统集成协同。智能工厂通过内部网络架构的搭建和通信系统的布置,把各个独立的功能区单元接入到工厂的管理网络中,ERP资源管理管理系统、MES生产执行系统、先进控制系统和生产设备之间有机互联,实现了系统间的集成协同。
三、取得的成效
全椒海螺水泥的一体化智能工厂的建成,对内可提升人员设备效率、降低库存、提升品质等运营效率,指导管理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能,对外可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满足用户个性定制需求,打通用户和制造的壁垒。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制造过程数控化率,水泥生产智能化系统投运率大于90%,单机设备智能化系统投运率大于98%;二是提高生产效率,人员的劳动生产率,由原来的9430t水泥/(人.年)提高到11340t水泥/(人.年),在原先基础上提高了20%以上;四是降低运营成本,设备故障停机率降低20%,备件成本降低20%,水泥生产成本减少5.24元/吨,年增长利润1500万元。
安徽华茂建设棉纺智能工厂
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拥有棉花、纺纱、织造、面料、服装、无纺布等纺织产业链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总资产过百亿,拥有参控股公司20多家,迄今已创造了连续44年盈利的业绩。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华茂)为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850),2017年6月开始利用原有厂房改造建设15万锭智能化纺纱工厂项目,建成了目前国内领先的智能纺纱工厂。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智能工厂项目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从棉花到筒纱成品的智能清梳联、粗细络联、自动包装等全流程智能纺纱系统设备,通过集成ERP、HMES(华茂制造执行系统)和MES(能源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化系统,搭建工厂智能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工艺在线设计、质量在线控制,能源在线监控,物流自动运输等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深度融合RFID技术规模化运用和单纱质量追溯技术、质量在线分析等,搭建产品市场服务新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现全流程质量智能追溯。采用国际先进的RFID技术对各半制品容器分配唯一性的ID,实现纺纱全流程单锭质量可追溯。创新性地利用以太网技术、RFID技术建立物联网,实现了全流程纺织装备的数据采集和关键设备的远程数据写入,将工厂生产各个环节有机整合,建立机台与机台的关联、机物料与机台的关联、环境与机台的关联、能耗与机台的关联、人员与机台的关联,将智能纺工厂建成有机的整体。
(二)实现全流程生产智能管控。研制开发出功能完备的华茂制造执行系统(HMES)。HMES与各机台实现了全面的数据采集和关键机台的数据写入,打造了完备的数据库和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关键环节建立了“数据采集—分析—预警—结果反馈”的闭环监控网络,实现了车间生产“人机料法环”全面管控。与ERP系统、能源管理(EMS)系统等互联互通,实现物流、能流、价值流和设备状态“三流一态”统一管理。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智能化工厂建设,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和产品性能大幅提升。项目生产效率提高33%。项目工厂万锭用工由改造前30人降低到目前15人以下,工人生产效率提高了50%。运营成本降低33%以上。改造前吨纱工费成本6564.05元/吨纱,改造后为4301.74元/吨纱,工厂运营成本下降34.47%。产品升级周期缩短50%。改造前产品升级或研发周期一般需要80小时,改造后只需40小时,缩短5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67%。实施前产品不良率在0.3%,改造后产品不良率为0.1%,降低67%。
四川长虹空调生产流程智能改造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是长虹公司于1995年投资10亿元,全套引进日本东芝和三洋技术及设备而成立,并正式进入空调领域。目前已拥有四川绵阳、广东中山和印度尼西亚三大生产基地,经营产品涉及窗机、挂机、柜机以及单元式、VRV,户式中央空调等系列产品,年产能450万台,国内销售网点1万多家。目前长虹空调远销美国、欧洲、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是2015年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四川长虹”的子公司。长虹空调公司早在10年前,抓住变频、新冷媒、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变革契机,依托“新一代节能型智能空调器及关键部件的产业化”等项目的开展实施,对家用、商用空调智能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技术进行了广泛探索实践。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年产300万套智能变频空调项目充分借鉴行业先进经验,在技改过程中结合业内新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以“IE(工业工程)+AT(自动化技术)+IT(信息化技术)”技术模式为依托,结合行业应用情况,推动加快智能化设备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的升级迭代,提升制造能力及工艺水平”。本项目创造性的将变频空调生产流程分为注塑、钣金、两器、电控、总装等智能控制单元,通过对各智能单元的控制来实现变频空调产品的智能制造。
纵向从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协同层四个方面依托企业服务总线技术、分布式无线网络技术等实现各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及生产数据的采集、处理、挖掘分析以及共享。横向以经过处理、挖掘的生产数据贯穿整个变频空调生产工艺流程的注塑工序、钣金工序、电控工序、两器工序、总装工序,实现空调两器、整机装配的智能化,注塑、钣金成型的自动化,智能辅助加工及检测、智能物流仓储的自动化,实现长虹变频空调的供应商协同、客户协同的智能化生产模式。
三、取得的成效
截止2019年5月,空调技改项目推进顺利,完成了信息化系统集成建设,形成相应的企业私有云,满足变频空调智能化工厂对外的不同业务单元的对外业务扩展,并兼顾不同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工业软件、控制系统集成应用。
形成快速复制的智能改造解决方案。项目通过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改造,全面提升从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全过程的协同能力,实现研发制造的无缝衔接,从制造产品转变为数字制造,从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案及模式,提升整个空调行业的整体智能升级效率。
贵州兴达兴打造智能化混凝土生产运行体系
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达兴”)注册资本1062.5万元,现有员工260余人。公司是专业生产混凝土精品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等高端新型建材产品的民营企业。公司秉持技术创新是基础、管理创新是保障、模式创新是灵魂的理念,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应用,成为集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砼智造平台研发于一体的新型建材业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传统建材产业中的一员,兴达兴深刻认识到传统混凝土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过程管理、节能环保、销售管理等领域存在的弊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打造高性能混凝体信息化产业平台——“砼智造”。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兴达兴“砼智造”平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高性能混凝土流程型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全产业链的信息互动融合,打造全产业链协同的智能化混凝土生产运行体系。
通过市场需求、供应链管理、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尤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推广全产业链智能化协同生产模式,在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微观订单管理、生产操作的同时,提升全行业信息、数据融合水平。在全行业内推行全产业链智能制造和运营模式,提升全行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产销量的智能化、实时化、市场化培植,提升全行业节能降耗水平,有效支持混凝土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三、取得的成效
“砼智造”平台将产品研发、原材料管理、智能制造、质量管控、物流配送、施工控制、交易订单等信息全面数据化、人工智能化,替代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项目技术方案已列为贵州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工信部水泥行业基于在线监控的管控集成试点项目,公司成为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贵州省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
目前,单体企业PLC生产数据采集系统、地磅无人值守系统、安全上料系统、FRID车辆管理系统、一机双控系统、实验数据匹配及集成控制中心建设等基础工作已完成,砼定制、砼智配、砼智行、砼智泵、砼智巡等APP初版设计已完成,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适应性运行。
黑龙江建龙公司打造高效清洁的生产线
建龙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建龙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齐齐哈尔钢厂),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国家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唯一的一个特殊钢制造厂。公司以其在新中国特钢行业和国防领域中所占据的举足轻重地位,曾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祖国的“掌上明珠”。
2017年10月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重整北满特钢,成立建龙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员工49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4人。是黑龙江省高品质特殊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出口海关适用A类管理单位,具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质,拥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定认可的中心实验室。公司已经形成细分市场产品优势,尤其在军工、铁路、高档轴承、辊坯等领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2017年开始,建龙北满特钢以打造高效率、低成本、清洁生产的产线为目标,遵循“先进、适用、可靠、环保、经济、节能”原则,全力打造工艺方案合理、技术装备先进,投资、工期、效益等达到行业先进指标的精品工程。2017年底及2018年共规划8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0.5亿元。
实施烧结机节能环保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烧结过程除尘灰采用封闭管道输送循环使用,同时还综合利用了高炉系统除尘灰,体现了建设清洁工厂、节约、环保、经济的新理念。实施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及废钢加工项目,其中包含钢渣处理和废钢加工两个子项目,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污、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实施能源回收利用项目,充分考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公辅设施配置,将企业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三、取得的成效
建龙北满全部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公司铁、钢、材的生产能力将达到平衡,现有220万吨钢的产能将得到充分释放。实现新型节能环冷机余热全部回收用于发电,烧结烟气脱硫、脱销设施同步实施。实现钢渣处理钢渣中金属铁回收率85%以上,消除钢渣的不稳定因素,尾渣可100%利用,实现钢渣“零”排放,每年可处理钢渣约52万吨。实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余能充分利用,实现能源转化、水耗等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先进水平。降低碳排放,为地区环境保护作贡献。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生产装置绿色化升级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多业联产的新型煤化工企业,2002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专注于主业优化、技术升级和资源利用,扎实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打造了洁净煤气化、羰基合成、“一头多线”柔性多联产等多个产业和技术平台。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基础坚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成熟管理模式,构建了坚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和稳定的客户关系,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公司拥有80多项国家专利,部分成果获得全国、行业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连年快速增长。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43.56亿元,同比增加37.94%,成为具有较高成长性和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华鲁恒升一直保持主导产品装置规模不掉队,同时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技术改造和升级,保持成本竞争优势。
实施锅炉结构调整项目,建设480t/h高效煤粉锅炉,替代分散低效老旧锅炉。新锅炉采用的高效直吹式煤粉锅炉,并将已运行各项新技术全部集成到新建项目中,提高供热效率,降低厂用电消耗。
淘汰能耗较高工艺装置及设备。对氨合成装置持续进行三次比较大的技术升级,分别为建设20万吨、30万吨、60万吨氨合成装置。其中单套60万吨氨合成装置2018年5月份装置投用,该装置采用组合式氨冷器,投资省,系统能耗低,将一级氨冷器、二级氨冷器、一级氨分离器和冷交换器“四合为一”,将重量减为原四台设备总重的一半,运行阻力减小。
三、取得的成效
2017年,华鲁恒升共实施节能项目21个,实现经济效益6395.5万元。公司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成果累累,公司内部对2017年度66项创新成果的奖励中,其中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成果45个,占到了68.2%。公司能耗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其中高效煤粉锅炉实际运行效率不低于于91%,供热效率在86%左右,大大提高了燃煤的利用率,降低了燃煤的消耗。60万吨氨合成装置可减少“温损”25-30%,减少冷量损耗约1-2%。
深圳赢家时尚打造服装个性化定制新型供应链体系
赢家时尚集团
一、企业基本情况
赢家时尚集团,创立于1994年,是一家具有独特品牌文化理念、先进研发设计中心、现代化生产基地、健全营销服务系统、高效物流配送和网络管理体系的著名时尚服饰公司。公司在深圳市龙华大浪建有赢家大学及4万平方米赢家工业园,在江西赣州建有20万平方米现代化“赢家(赣州)制造基地”。
赢家时尚集团在服饰领域,为女性提供高品质、高品位、高感性产品和专业服务。目前,赢家时尚集团拥有八大知名女装品牌,代理了两大韩国品牌。2017年赢家时尚集团总体零售市场规模近60亿,共有近1100家直营店铺,整体市场规模位列全国中高端女装行业前三。
二、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该项目通过打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订单驱动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实现升级提升,该体系由个性化定制平台、智能研发平台、智能制造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四大平台共同组成。
个性化定制平台主要由顾客风格诊断系统、MTM定制管理平台、量体平台三个系统构成。顾客风格诊断系统实现了基于门店的实际库存数据,快速推出适合该顾客穿衣风格的最佳搭配服装;MTM定制管理平台用于创建定制订单、支付、定制进度跟进以及定制的售后服务管理;量体平台负责管理量体服务单,以及量体数据的记录。三个系统配合,实现了定制业务的售前、售中、售后全套服务的电子化。
智能研发平台(简称“CAPP”)采用了研发数字化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产品设计研发产生了质的转变,将原材料进行数字化管理,服装款式纸样部件化设计,工艺路线自动生成,节省大量设计研发以及生产制造的产前准备时间和产中流转时间。
智能制造平台主要通过ERP系统、APS系统、WMS系统、MES系统、智能吊挂系统、智能分拣系统及其他智能装备共同集成,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的自动打版、自动化生产。
大数据平台主要建立五大云端数据库,包括款式数据库、原材料数据库、版型数据库、工艺数据库、顾客数据库。利用销售端的数据采集、BI商业智能系统的技术应用,对顾客偏好进行挖掘分析,给设计研发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通过数据积累分析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流畅度,最终形成完整的企划、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一体化闭环,实现个性化定制与小批快反的两种类型共存的柔性供应链。
三、取得的成效
赢家智能制造以终端顾客需求为原点和起点,打通顾客个性化需求到制造端的信息流,利用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快速、精准的生产供货,在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的驱动下,实现快速柔性生产。通过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新模式,品牌方可以销定产,或者先销再产。消费者可以“我的服装我做主”,既满足了他的参与感和个性化需求,也丰富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提高了满意度。
目前,赢家时尚集团已经实现四大品类中裤子品类的个性化定制,并于2017年10月实现了四大平台全流程运作并进行了裤子定制的试产。后续将继续加大投入,最终实现4个大类15个品类的定制。
相关阅读:
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解读材料汇编
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指南(上)
重要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指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