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岗中的日本教师:年收42万,偏远山区收入比一线城市高25%
- 游戏资讯
- 发布时间:2025-01-16 15:06:06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郭霁瑶
近日,教育界又有新动静。8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表示新的学期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轮岗对象为公办学校正、副校长和在编在岗教师。
教师轮岗,北京不是首吃“螃蟹”的地区。早在今年1月份,上海就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每位教师10年内须有规定的流动记录。深圳也在7月底就教师轮岗相关制度公开征求意见。
对于此项制度,有舆论认为这将使学区房降温、打破名师资源垄断,让教育再一次向公平靠拢;也有人认为这不仅会“折腾”老师,还会“折腾”学生和家长。
而在日本,教师轮岗制度已实施了60多年。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显示,在全球35个富裕国家中,日本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是最公平的。
日本的教师轮岗究竟如何推行?教师轮岗最终是否“轮”出了教育公平?
基本每一位公立学校的教师都需进行轮岗
(2020年东京都教师轮岗情况,图片来源:东京都教育委员会)
日本的教师轮岗制度始于二战后初期。当时由于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人事管理权限由市町村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其管辖范围很小,教师的规模性流动有限,因而效果并不理想。直至1956年,《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运营法》出台,该项法律将日本教师的人事管理权集中到县级(行政区划相当于我国的省)教育主管部门,此项制度才得以真正推行。
轮岗对象分为两类,分别是公立学校的普通教师和校长、副校长。具体来看,以东京都为例,普通教师凡在公立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均被视为轮岗对象,而任教6年以上的教师按规定必须参与轮岗。校长与副校长则要求在58岁以下,校长要求在同一学校任职5年以上,副校长则是3年以上。流动区域既包括同一市、街区、村之间的流动,也有跨县一级行政区域间的流动。
日本的具体做法是,每年11月上旬,由县级教育委员会发布教师定期流动的实施要旨,内容包括地区指定、有关原则、要求等。在此之前,各县级教育委员会需对区域内各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进行统计摸底,包括师资结构、教育水平、岗位需求等。
符合轮岗条件的教师均需填写一份意向表。在充分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由校长决定人选,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最终由县(都、道、府)教育委员会教育长批准,到来年4月新学期前全部到位。学校校长掌握教师轮岗的申报权,市町村一级教育部门掌握监督权,县级(都、道、府)掌握任命权。
基本每一位公立学校的教师都需进行轮岗,且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止一次。有观点认为,这使日本教师与学校的联系不再紧密,使教师资源在各个学校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名校垄断名师资源的现象出现。
教师年收入42万元,偏远地区老师收入比发达地区高25%以上
作为教育轮岗制的主体,教师的积极性对于保持轮岗制度的活力十分重要。教师轮岗制在日本的成功,离不开其对教师群体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经济保障。
在日本,教师属于公务员编制,被称为“教育公务员”,属于高薪群体,比一般公务员的收入高约5%。日本民间素有“一人成师,全家受益”的说法,可见教师行业在日本的“吃香”程度。
根据日本厚生劳务省2019年的调查显示,日本高中教师的平均年收入约71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42万元;平均月均收入44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6万元。
(图片来源:careergarden)
由于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县级教育机关管理,因此教师的收入不以学校而区别。无论在哪所学校任教,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社会保障都是一样的。如果出现地方财政实力不足的情况,中央政府会发放相应补贴,确保各区域的教师收入没有明显差距。
此外,为了鼓励优质教师资源向偏远地区流动,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偏僻地教育振兴法施行规则》。该规则依据学校的交通情况、自然灾害发生情况、水资源情况等指标来评价各个地区的偏僻程度,通过评分形式将日本的偏僻地区分为五级,每一级的津贴额度不同。
在具体计算上,偏僻地津贴支付额度 = (基本工资+扶养津贴)×支付比例,支付比例根据级别变化,一级地是8% 、二级地是12% 、三级地是16% 、四级地是20% 、五级地是 25%。
此外,根据政策规定,偏远地区教师的薪资待遇比发达地区的教师需至少高出25%。除了偏僻地津贴以外,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在特殊地区才能享有的特殊津贴,如寒冷地津贴、特别地区勤务津贴、长距离人事调动津贴等。日媒称,这些津贴提高了教师前往偏远地区轮岗的意愿,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经济保障,在教师轮岗制实施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定期轮岗制的顺利推行保驾护航,如《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制度》《县费负担教师制度》《教师相关津贴规则》《关于学校教师地域津贴的规则》《关于学校教师勤勉津贴的规则》等,基本做到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只有穷地方,没有穷学校”
与教师资源流动同步的,还有标准化的学校硬件设施。
考察日本各地区的公立学校,人们会发现它们的建筑模式、场地、师资都非常平衡,甚至有如“克隆”一般。无论是位于繁华的东京都,还是偏远的青森县某乡村,一栋多功能教学楼、一个体育馆、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池是日本所有公立学校的标配。甚至还有《学校给食法》对学生的营养午餐进行了严格的标准制定。因此就公立学校而言,日本各区域的硬件差别并不大。
有了这种相对统一的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基础,日本的公立初高中基本不会出现择校现象,学生按照学区划分,就近入学。
据日媒报道,能够实现办学条件的平衡,是由于中央财政对公立学校办学有统一的经费标准,以此缩小全国义务教育的地区差异。而对于这种学校基础设施平衡的追求,有时甚至达到了“浪费”的程度,例如位于千叶县的成田市立向台小学,整个学校只有239人,照样拥有宽敞的体育馆和游泳池。
外媒针对日本的这种现象曾评论说:“在日本,只有穷地方,没有穷学校”。
有观点认为,日本的教师轮岗制已推行了半个多世纪,发展已近成熟,其经验值得借鉴。但中日两国的具体国情有所区别,因此两国推行教师轮岗制遇到的问题与阻碍也会不同。最直观的区别就在于两国的国土面积,而这对于教师轮岗的影响十分巨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收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教师轮岗,从我们过去调查的情况来看,范围越大,成本就会越高,遇到的难题会更多。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实现轮岗,成本相对比较低,效果也相对比较好,对教师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小。”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