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邵氏停产,嘉禾被卖,香港曾辉煌的四大电影公司,今飘零只剩一家

邵氏停产,嘉禾被卖,香港曾辉煌的四大电影公司,今飘零只剩一家-第1张-游戏资讯-龙启网络

没想到,在暑假档的大片鏖战中,香港电影表现越来越拉胯。

一部《神探大战》,一部《明日战记》,票房加起来还不到10亿。

尤其是后者,作为古天乐耗时5年制作的科幻片,上映6天,票房仅有2.5亿。

古天乐、刘青云,所代表的正是香港电影的“门面”。

曾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在电影上的创作力和影响力被世界瞩目,在亚洲更是无人能敌。

以1958年邵氏公司的创立为标志,嘉禾、新艺城、永盛等电影公司纷纷崛起,香港电影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年代”。

不只是电影的繁荣,各大电影公司商业上的激烈竞争和强强对抗的幕后故事,也足以拍出一部充满噱头的“商战”大片。

今天皮哥就借香港四大电影公司“兴衰史”,聊聊香港电影浮沉50年的往事——

01、

邵氏电影

1909年,一部短片《偷烧鸭》,拉开了香港电影的大幕。

四年后,“中国纪录片之父”黎民伟在香港创办华美影片公司,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电影人主要在上海拍电影,香港电影并没有发展起来。

直到1949年,朱石麟、费穆、岳枫等内地电影人接连来到香港,中国电影也完成了由上海到香港的交接。

正是在这个时期,电影懋业公司和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的崛起,拉开了“群雄争霸”的序幕。

1958年邵氏电影公司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3年后邵氏影城在九龙清水湾正式营业,邵氏的商业版图也初露头角。

一直到70年代上半叶,邵氏公司都稳坐香港电影绝对的头把交椅,不仅坐拥李翰祥、胡金铨、楚原、张彻四大王牌导演,还有姜大卫、狄龙、王羽等一众卖座明星。

正如邵氏公司的宣传口号,“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爱情片、枪战片、历史片等各种类型层出不穷,特别是武侠片和功夫片更是在欧美各国广受欢迎。

但在电影飞速发展的背后,邵氏的管理和分配问题,却为后来的堕落埋下了隐患。

比如像李翰祥这个级别的导演,也不得不遵守公司的员工合同制,拍着最赚钱的电影,每个月也只拿8000块的死工资。

更让公司的老员工寒心的是,邵氏一边苛待他们,另一边又花重金从别的公司招揽新人,对新人各种优待。

邵氏的“双标”做法先是导致胡金铨和李翰祥两大骨干离开,到后来,在邵氏待了13年的大功臣邹文怀也因为邵逸夫的夫人方逸华入主管理,被迫辞职。

不过邹文怀离开时,并不是孤身一人。

心有不甘的他从邵氏带走何冠昌和梁风两员大将,准备自己谋一番事业。

三人筹集了200万港币,买下国泰片场旧址加以改造,取名为嘉禾制片厂。

一家辉煌了30多年的公司就这样诞生了,而邹文怀与邵逸夫的恩怨亦由此开始。

02、

四大干将,助力嘉禾兴盛

自立门户的第一年,嘉禾的发展并不如意。

从《天龙八将》到《鬼怒川》,几部影片都是反响平平,没有显示出什么竞争力。

但就在1971年的下半年,从好莱坞归来的李小龙让邹文怀看到了和邵氏抗衡的希望。

彼时的李小龙在美国已经待了十多年。

从名震当地的武馆武师,到后来投身演艺圈,凭借《青蜂侠》中的表现在美国开始打响知名度。

但身为黄种人的李小龙因为美国的种族歧视遭到排挤,再加上香港电影蒸蒸日上,他选择回香港发展。

因为邵氏公司的名气,李小龙回到香港后最先找到邵逸夫,希望“强强联合”。

李小龙快人快语,第一次见面,他就严肃地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是拥有电影剧本的决定权;

二是拍摄周期必须控制在两个月;

三是每部电影要1万美元的片酬。

虽然在好莱坞混过,但在邵逸夫看来,这个资历尚浅的年轻人远没有这个资格谈条件,便把李小龙拒之门外。

商业成败的嗅觉,往往就在一瞬之间。

邹文怀得知李小龙的计划后,赶紧联系了对方。

邹文怀特意摆低了姿态,经过一番诚恳的商谈,最终以1.5万美元和李小龙签下了两部电影。

嘉禾吸引李小龙的,不仅仅是合作的诚意。

相比邵氏的合同制,嘉禾的独立制片人制度更自由,不仅允许成立子公司,还可以参与票房分成。

两部电影很快就拍好,一部是《唐山大兄》,另一部则是《精武门》。

电影一上映,香港影视圈才明白李小龙无敌的号召力。

1971年,《唐山大兄》创造了香港电影有史以来最高的票房记录,第二年的《精武门》更是把李小龙的名声传到日韩和欧美。

两部电影让嘉禾赚得盆满钵满,邹文怀也得以扬眉吐气。

但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邹文怀依然保持着清醒。

他看懂了李小龙的心思,果断再添一把火,全力支持李小龙成立了协和电影公司,给他足够的自主权。

之后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猛龙过江》,还和好莱坞巨头之一华纳公司合作拍摄了《龙争虎斗》,既实现了票房的飘红,还让嘉禾的招牌打入了国际市场。

一路高歌猛进。

但意外的发生,总是猝不及防。

1973年,李小龙在筹拍《死亡游戏》期间,没有任何征兆地死在了丁佩卧室。

很显然,李小龙的离开给蒸蒸日上的嘉禾蒙上了一层阴影。

即使是老板邹文怀,这时候也乱了阵脚。

但邹文怀似乎总能被命运垂青,在这个关键时刻,又一位“贵人”不早不迟地来到了他的身边。

这就是香港第一代喜剧之王许冠文。

不过邹文怀能得到这样一员猛将,还得感谢邵氏“送温暖”。

作为李翰祥的徒弟,从主持人转行演员的许冠文凭借喜剧片《大军阀》在影视圈站稳了脚跟。

之后他和李翰祥接连合作了《声色犬马》《丑闻》等多部喜剧,自成一派的喜剧风格很受观众喜欢。

自以为有了些许底气的许冠文,在1974年的某一天拿着电影《鬼马双星》的剧本找到邵逸夫,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

因为许冠文提出想和邵氏合资拍片,最后平分利润,一向等级观念分明的邵逸夫,只言片语把他打发走了。

许冠文这一走,就注定了不会再回头。

而且他离开时,还带走了许冠英和许冠杰两兄弟,历史的重演,让邹文怀喜笑颜开。

从邵氏公司进入嘉禾后,许冠文在邹文怀的全力支持下,在嘉禾旗下成立了许氏兄弟电影公司。

他在嘉禾的第一部电影《鬼马双星》上映后十分火爆,创下香港电影的票房新纪录,之后的《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片更是让嘉禾在失去李小龙后站稳脚跟。

除了许冠文兄弟外,嘉禾还吸纳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一个是洪金宝,从早年的武师到后来的动作指导,再到如今的演员和导演,一步一个脚印的洪金宝让邹文怀看到了他的实力。

1979年,洪金宝和他的洪家班成员全部被邹文怀收入麾下,还在嘉禾的支持下成立了宝禾电影公司。

另一个就是成龙。

当时成龙和“义父”罗维闹翻,进入自由市场,邵氏和嘉禾都争先恐后要和成龙签约。

两家公司都开出了极具诚意的报价:

邵氏财大气粗,一口气给出了500万港币;

嘉禾给的要少一些,420万港币,但允许成龙自己成立子公司。

尽管不如邵氏给的多,但嘉禾的独立制片人制度还是让成龙非常心动,几经考虑他选择了嘉禾。

“文”有许氏兄弟的喜剧,“武”有洪金宝和成龙的功夫片,嘉禾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期。

而多次选择“错误选项”的邵氏公司,慢慢在电影方面失去了竞争力。

最终在1985年停产,卖掉了电影院线,转入电视剧行业。

03、

新艺城的突围与落幕

就在嘉禾日益壮大之时,由麦嘉、石天和黄百鸣创办的新艺城电影公司,也在1980年宣告成立。

新艺城旗下同样人才济济,除了成立公司的这三位大佬,徐克、施南生、吴宇森、曾志伟等都是新艺城的重要骨干。

在几位大佬的强强合作下,《最佳拍档》《英雄本色》《难兄难弟》《阿郎的故事》等电影接连问世,无论是票房成绩还是影响力,几乎能和嘉禾相抗衡。

但联合创建的公司,总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话语权”的矛盾。

随着新艺城的壮大,利益分摊、创作理念分歧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公司内部逐渐分崩离析,终于在1990年宣布解散,存世仅有10年。

其中脱离新艺城的徐克加入了嘉禾,和李连杰合作了电影《黄飞鸿》斩获近3000万票房,在90年代初期掀起了武侠片的热潮。

也是从《黄飞鸿》开始,李连杰在嘉禾拍了4部电影,凭借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成为与成龙齐名的功夫明星。

但由于和嘉禾的合约事件,李连杰和经纪人罗大卫闹翻,不久后他就离开嘉禾投奔向华强的永盛公司,后来自己又创立了正东公司。

04、

永盛与嘉禾之战

永盛电影公司创办于1987年,向华强和向华胜兄弟俩联手打理。

由于在圈里的人脉很广,永盛很快招揽到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王晶等大牌电影人,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李连杰的加入更是为永盛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拉开了90年代永盛和嘉禾,或者说周星驰和成龙的票房争夺。

从《赌圣》开始,周星驰的《逃学威龙》《审死官》《唐伯虎点秋香》《喜剧之王》都曾拿下年度票房冠军。

成龙也毫不示弱,《红番区》《警察故事4》《一个好人》也让他三次拿到年度票房冠军的荣誉。

乍看起来,周星驰和成龙的影响力不分伯仲,也能用高票房不断积攒人气,是公司绝对的“聚宝盆”。

但实际情况是周星驰基本都是以小博大,影片成本都很低;

成龙对电影质量要求高,往往都是费时费钱的大场面,高昂的成本让邹文怀一度剥夺成龙的导演权,找陈嘉上、唐季礼、陈木胜代为执导。

但成龙电影的制作成本还是居高不下,慢慢地,嘉禾也陷入了“财务危机”。

2001年,最后一根稻草彻底落下。

这一年嘉禾筹拍《特务迷城》,本着“放手一搏”的心态,嘉禾拿出了压箱底的2亿港币(折合人民币2.1亿),全力支持成龙。

电影制作水准也很高,横跨多国取景,各种飞车、爆炸大场面一个接一个,成龙本人也亲自实拍了多个危险镜头。

最终票房虽然也到了1.59亿港币,但分账完到手只能收回600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嘉禾这一把,亏损了1.5亿元。

嘉禾自此元气大伤,偏不巧这时又遇上了金融风暴,此后一蹶不振,5年只拍了2部电影。

05、

当年辉煌的四大公司只剩一家还在苦撑

从1997年香港回归,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不少香港电影人开始进军内地,年过70的邹文怀也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

2007年,独木难支的邹文怀把嘉禾卖给上海橙天娱乐控股有限公司,橙天的董事长伍克波出任嘉禾集团的主席,此后公司改名为橙天嘉禾。

另一边邵氏自1985年停产电影后,又于2000年将700多部电影的永久版权,作价4亿港币,卖给马来西亚的天映娱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还专门斥资2亿对电影进行了高清修复并发行。

所以如今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画质清晰的邵氏电影,都是这家马来西亚公司的功劳。

永盛电影一直还在。

2014年向华胜去世后,隶属于中国星集团的永盛电影公司已经完全归向华强管理,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公司。

但永盛在电影方面这几年一直没什么起色,前几年杜琪峰导演的《我的拳王男友》票房也只有2000多万。

邵氏停产,新艺城解体,嘉禾被卖,唯一仍在支撑的永盛,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看着当下香港电影仍是老面孔苦苦支撑,青黄不接的境况真的让经历过港片黄金时代的皮哥唏嘘不已。

我们怀念的不仅是曾经“神仙打架”的香港电影盛况,更是在怀念我们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少。

致敬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