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光的征途”:在黑暗中跑成一道闪亮的光!

“光的征途”:在黑暗中跑成一道闪亮的光!-第1张-游戏资讯-龙启网络

5月11日,星期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早6点多,初夏的太阳缓缓爬上树梢,来自北京各区的153位跑友陆陆续续抵达公园南门。放下包裹、脱去外衫,在熟悉的寒暄、简单的热身运动后,跑友两人一组沿着跑道渐渐消失在环形林荫路上。

他们是来自北京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的盲友和志愿者,也是“光的征途”公益助跑行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一条助盲绳,一头握在盲友手中,一头握在志愿者手中,连起的是志愿者对盲友的方向引导和盲友对志愿者的信任。

一个小时后,盲友许慧宁和志愿者孔静跑回出发地,这是两人第一次搭档。这一次,他们沿着南园跑道跑了两圈共10公里,用时1小时6分钟。回到出发地,两人稍微休息调整、做下拉伸运动,便准备一起乘坐地铁返回各自工作地。

许慧宁是一位盲人按摩师。2018年8月,通过一位盲友介绍,喜欢运动的许慧宁听说了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他很快加入其中。每次例跑,都早早从东二环坐地铁来到奥森公园。

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5月,发起者何亚君是一位盲人跑步爱好者。虽然平时热爱跑步,但何亚君深知作为盲人跑步有着诸多不便和不易。

2017年,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正式注册,并通过微信群、口口相传等方式吸引有着跑步爱好、公益爱心的志愿者、盲友加入。

“团队将跑步地点选在奥森公园南园,因为这里交通便利、临近地铁,同时南园具有专业环形跑道,符合盲人跑步需求。”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队长俞德海说。

从团队成立之日起,每个星期三、星期六早晨6点半至7点间,住在北京各处的盲友、志愿者都会如约而至奥森公园,根据各队临时搭配情况,两两一组,一起列队奔跑。

俞德海也是一名资深跑步爱好者,并热衷公益,曾多次参与各种志愿服务。2015年9月,在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时,俞德海偶然发现在众多参赛者中,有一些视障选手,在他们身边还围绕着三位陪跑员,领跑观察,确保安全。

这一幕给俞德海留下深刻印象。赛后,通过网络查询,俞德海了解到在奥森公园有一支助盲团志愿服务队,通过主动联系,俞德海加入其中,成为团队一份子。

俞德海热爱跑步,也希望将跑步的快乐带给盲友。9年来,除了每周两次的例跑活动,俞德海陪同盲友在全国各地已经跑了21个全程马拉松。

俞德海坦言,公益助跑行动能够帮助盲友走到户外,热爱运动,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有效融入社会,提升自我认可,体验生活的美好。

“有的盲友刚来团队时,因为之前很少外出运动,体型较胖,跑步一段时间后,明显瘦了下来,体检各项指标也更加健康。”俞德海说,大部分盲友初来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如今也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闲聊。

2017年元旦假期,俞德海陪同一位盲友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俞德海清楚记得,那是一位向往大海却从未见到过大海的盲友。

“赛前那天晚上,在第一次听到海浪声时,那位盲友兴奋地高声欢呼。”第二天结束比赛,俞德海带盲友到海边。

“他赤着脚走下海水,双脚陷在沙滩中,海水慢慢涌过来,全身激动、兴奋地难抑。他还用手舀起海水尝了一下,说‘海水真是咸的’。”俞德海说,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个画面。

对于正常人容易获得的东西,对于盲人而言却并不容易。俞德海坦言往返厦门虽然辛苦,但他就像自己实现了愿望一样,比盲友还要开心,“这是一个相互成长、相互成就的过程,在我内心还要感谢盲友。”

7点半过后,阳光逐渐炙热起来,跑完步的一对对盲友、志愿者也陆续回到出发地,大家三三两两围在一起攀谈,欢声笑语间,小小的一块空地瞬时热闹起来。

团队后勤志愿者刘光凯忙着给大家递水。在团队里,无论年龄大小,大家都称呼刘光凯为“八姐”。刘光凯说,最初她的微信名比较长,不好读、不好记,名字里有个“八十”,久而久之,大家就简化称她为“八姐”了。

2015年年底,一次崴脚后,刘光凯到盲人按摩店按摩治疗,无意间听到按摩师介绍起这支助盲团志愿服务队,便立即决定加入。

在团队里,刘光凯是后勤负责人,每次例跑,她都是到得最早,准备好矿泉水。开跑前,大家都是将背包、衣物统一留给她看护,遇到什么事,也是习惯找她商量解决。

在大家闲聊时,刘光凯将带来的朋友的喜糖、香蕉干等食物分给每个人。她说,在团队里,她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每次马拉松赛,我都是跑在盲友选手队伍最后那个人,负责鼓励他们在赛事‘关门’前完成比赛。”

因为这个星期六是五一假期后的工作日,例跑只有153人报名。刘光凯说,团队群里有个报名系统,每次星期三例跑一般会有100多人报名,每次星期六例跑则会有300人左右报名。

盲友马存广住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2017年6月,在同事带动下,他加入团队。每次前往奥森公园例跑,他都会坐上1小时20分钟的地铁。

从跑步“小白”到如今已跑过五个全程马拉松,马存广坦言自己的成长变化非常明显,跑步越来越轻松,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也与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几乎无话不谈。

刘光凯说,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关心、帮助,“哪次例跑谁没有报名,我们都会问问什么情况,让大家都感受到温暖。”

几年前,一位盲友因为药物过敏而生病,得知情况后,一位志愿者把这位盲友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了一个多月直至痊愈。这期间,其他志愿者也经常关心、询问盲友病情,有时领着盲友去医院看病。

俞德海说,志愿者对盲友的关心和照顾都是细致入微的。“对于志愿者,团队会提供完备的助盲文字和视频资料,每月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培训及体验式助盲跑实践,阶段性组织运动康复、急救培训,增加志愿者及盲友的安全意识和急救能力。”

“我们会安排每个志愿者都体验下盲跑,设身处地体验下盲友跑步时的感觉。”俞德海所说的盲跑,是志愿者培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志愿者会用布蒙上眼睛,由另一位志愿者牵引完成跑步。”在俞德海看来,这是志愿者嵌入盲友角色的过程。

一开始体验盲跑时,每位志愿者都一样,脚不敢抬、腿不敢迈,对于身前的路完全是一片空白,这正是盲友跑步时的状态。

“这需要你充分信任你身边的领路人,志愿者要给盲友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俞德海说,志愿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观察身边环境。

转弯时,志愿者会同向拽一下助盲绳,告诉盲友要转弯了;遇到路高低不平时,志愿者会选择尽量绕过,遇到井盖时,志愿者会主动踩过去,以避免盲友踩到;遇到行人时,志愿者会选择绕过或轻声提醒,最大限度保证盲友安全。

如今,俞德海已体验过多次盲跑,他坦言盲跑时内心无丝毫杂念,真正体会到了身体的自由和跑步的纯粹。

九年的时光在奔跑的风景中历经春夏秋冬。这期间,有人加入,有人离开,但团队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团队内已有超过600位盲友,在志愿北京注册的志愿者超过2300人。其中,数百位盲友能够轻松跑下10公里,超过百位盲友跑过半程马拉松,70余位盲友跑过全程马拉松。

自2020年12月加入团队以来,志愿者廖正义成为团队专职摄影师。无论例跑,还是比赛,他都会拍下很多美好的瞬间,3年多来为团队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记忆。

在一些照片中,廖正义将镜头对准正在奔跑的盲友和志愿者的背影,在他们身前,初升朝阳的光晕将他们笼罩。盲友、志愿者正努力奔向太阳的方向,明暗对比中充满美感和希望。

廖正义说,在团队里,通过近距离接触,他从盲友身上感受到他们的自强自立,用心里的光照亮黑暗的路,以及眼虽看不见咫尺、心已奔跑至天涯的乐观生活态度。

平时,团队也会组织盲友以按摩推拿技艺参与敬老和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完成身份上的转换,以志愿者角色回馈感恩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

近年来,“光的征途”公益助跑行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20年,该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5月26日,2024密云生态马拉松将鸣枪开跑。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密云马拉松,团队有13组“盲友+志愿者”被组委会选为配速员,将跑在各自速段的选手前面,带领选手们一起奔跑。

俞德海说,配速员俗称“兔子”,是赛道上移动的计时器,他们引导着选手的速度和节奏,在赛事中非常关键。

“这是有史以来由中国田协认证的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首次邀请盲人作为配速员,是对他们跑步能力的认可和信任。”俞德海开心地说。

“发现光、追逐光、成为光。”这是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的口号。在奔跑的路上,盲友的眼睛虽然看不到光,但在他们心中,一直有一道光在引领他们努力奔跑,无论赛道,还是人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责任编辑: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